回上列表
中共四中全會開幕聚焦"十五五"規劃建議,Q3中國實際GDP實現4.8%
2025/10/21 08:28
中共四中全會開幕聚焦"十五五"規劃建議,Q3中國實際GDP實現4.8%:週一中國A股市場呈現分化反彈格局,成長風格表現尤為突出。上證指數收盤報3863.89點,上漲0.63%;深證成指收於12813.21點,漲幅0.98%;創業板指表現最強,以2993.45點報收,大漲1.98%。市場交投活躍度有所回落,兩市成交額達1.74萬億元,較前一交易日縮量2005億元,但賺錢效應顯著回升,全市場3917家個股上漲、1196家下跌,漲停家數94家,跌停僅6家,賺錢效應比例升至73%。板塊層面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徵,科技成長與能源板塊成為核心驅動力。通信設備、電子元件兩大板塊獲主力資金重點增持,分別淨流入36.74億元和16.23億元。具體來看,AI算力產業鏈相關的半導體、消費電子個股表現活躍,源傑科技上漲14.48%,中際旭創漲幅7.86%,新易盛上漲4.08%;煤炭板塊受北方港口動力煤價格週環比上漲39元/噸及寒潮供暖需求提振,鄭州煤電、陝西黑貓等漲停,超硬材料概念因出口管制政策催化,四方達、黃河旋風等同步漲停。與此同時,北向資金當日淨流入50.62億元,重點加倉銀行板塊,而貴金屬板塊受國際金價回調影響表現偏弱,湖南白銀跌停,山東黃金、中金黃金跟跌。外圍市場方面,得益於貿易局勢和美國信貸恐慌情緒的緩解,市場情緒在週一顯著回暖,除原油外,各大類資產普漲。美股連續兩日走高,標普500指數創下自6月以來的最大兩日漲幅。蘋果年內首次創歷史新高,英偉達則在科技七巨頭中獨跌。
宏觀方面,2025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在結構調整中延續穩中有進,前三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長5.2%,Q3單季度+4.8%,環比+1.1%,略超市場預期中位數4.6%,工業生產與服務業形成雙輪支撐。從生產端看,Q3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4.2%(9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回升至6.5%),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累計增長9.6%,新能源汽車、工業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相關產品產量保持兩位數高增;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.4%,貢獻率達61.8%,信息傳輸、軟件業等現代服務業增速領先。儘管房地產投資仍處調整階段(1-9月同比降13.9%),但製造業投資(增長4.0%)與基建投資(增長1.1%)有效對沖下行壓力,固定資產投資同比降幅收窄至-0.5%,整體經濟展現一定韌性。消費方面,9月社零增速雖回落至3.0%,但1-9月累計增長4.5%,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家電、家具等耐用品消費高增,鄉村消費(增速4.0%)快於城鎮,線上消費占比達25.0%。
在貿易壁壘升溫與內需恢復緩慢的雙重壓力下,政策組合已轉向“財政前置+貨幣活化”的協同模式。資金端,5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9月啟動首投,可撬動同等規模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,為高鐵、水利等重大項目補充資本金;財政部同步下達5000億元地方債結存限額,其中60%要求11月底前形成實物工作量,並與提前下達的2026年新增額度無縫銜接,預計四季度基建投資當月增速有望由1.1%抬升至4%以上,對沖地產投資的-13.9%拖累。貨幣端,M1-M2剪刀差較8月再收窄1.6個百分點至-1.2%,活期存款占比回升反映企業交易意願修復;10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已降至3.85%歷史低位,對公短貸連續兩個月同比多增,資金空轉現象緩解。宏觀與行業層面多重事件形成市場催化。流動性方面,國內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,人行週一開展1890億元逆回購操作,有效呵護市場資金面。
四中全會於週一開幕,會議聚焦"十五五"規劃建議,市場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、綠色發展等政策部署抱有強烈預期,成為提振風險偏好的關鍵因素。行業端呈現政策利好與產業催化並存的格局。政策層面,海上風電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正式落地,為風電設備板塊提供直接支撐;國內eSIM手機商用實現破冰,三大運營商獲商用試驗批復,推動通信產業鏈關注度提升。產業層面,OpenAI與AMD達成數十億美元級AI加速器採購協議,谷歌Gemini 3大模型開展密集測試,持續強化AI產業高景氣預期,同時士蘭微公告擬投資200億元建設12英寸高端模擬芯片生產線,加速國產化替代進程。展望後市,市場震盪上行的趨勢有望延續,但需關注縮量下的資金觀望情緒。當前增量資金持續流入態勢為行情提供核心支撐,公募私募融資餘額均呈現淨流入態勢,市場風格更趨均衡,且三季報披露進入密集期,電子、半導體等科技領域部分企業淨利潤同比增長超50%,基本面支撐明確。短期來看,四中全會帶來的"十五五"規劃相關機會值得重點關注,疊加10月政策與產業催化窗口開啟,結構性行情有望升溫。同時,三季報也進入集中披露期,市場有望聚焦政策利好與業績確定性較強的板塊。一方面低估值紅利等方向獲得避險資金關注,另一方面建議繼續逢低關注自主可控、AI、機器人等科技以及漲價稀土有色等。

版權所有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未經元大證券(香港)事先書面授權,任何人不得為任何目的復制、發出、發表此焦點報告,元大證券(香港)保留一切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