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上列表
当前市场核心矛盾聚焦于政策支持与业绩验证的动态平衡。政策端,消费贷贴息1%、1880亿元设备更新资金落地等组合拳持续发力,直接撬动万亿级投资,叠加证监会明确IPO不会大规模扩容(全年规模预计与2024年相当),释放呵护市场信号。居民存款加速向权益市场迁移的趋势未改,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,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十年峰值,显示增量资金入场动能仍在。但中报密集披露期放大估值风险,全A非金融板块预告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为-8.5%,军工、AI硬件等赛道面临业绩兑现压力,杠杆资金占比升至7.2%进一步加剧波动风险。值得注意的是,科技领域呈现“双向挤压”新动能:英伟达芯片分成协议倒逼国产替代提速,寒武纪市值逼近4000亿元印证硬科技突围逻辑,而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容(如广州南沙覆盖跨境贸易)为金融科技提供新场景。
7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环比上升0.1个百分点至9.0%,M2增速加快至8.8%,M1为+5.6%,M1-M2剪刀差收窄至-3.2个百分点,显示资金活化程度改善。M1增速反弹主要源于低基数效应(2024年同期“手工补息”政策压低了企业活期存款)和地方债务置换带来的企业活期存款增加。存款结构上,居民部门新增存款同比少增7800亿元,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,这一此消彼长的结构指向股市回暖带动的存款搬家现象,资金通过证券账户转向非银存款池。当前信用扩张仍受制于需求端的疲软态势,但多方积极信号正逐步显现。从政策发力维度看,财政节奏明显前置,政府债券持续放量发行,有效对冲私人部门信用收缩的压力;货币活化层面,M1增速已连续三个月回升,反映企业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和资金周转效率改善。此外,8月上旬票据利率下探至1.2%以下,显示银行体系信贷额度充足,“宽信用”诉求依然强烈;叠加央行近日出台个人消费贷及经营主体贷贴息政策,政策工具箱持续扩容,有望进一步激活微观主体融资需求。后续需重点跟踪:一是地产政策优化对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撬动效果,二是居民信心修复与企业盈利改善能否形成共振,推动信用扩张进入“需求回升-融资增加-投资扩张”的良性循环。
周四放量调整实为突破关键阻力位的必要换挡。在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下,市场终将回归“硬科技突围+金融供给侧改革”的核心逻辑。中长期坚定看好居民财富迁移与全球流动性宽松周期带来的机遇。从驱动逻辑看,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:一是宏观政策环境持续友好,国内央行保持流动性充裕与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形成合力,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,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;二是企业盈利有望逐步改善,随着核心CPI回升与PPI环比降幅收窄,上市公司业绩底部特征日益明显;三是产业政策聚焦的科技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,在事件催化与业绩验证双重驱动下,有望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主线。
版權所有
未經元大證券(香港)事先書面授權,任何人不得為任何目的復制、發出、發表此焦點報告,元大證券(香港)保留一切權利。
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,数字货币板块受益于广州南沙试点扩容政策
2025/08/15 08:23
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,数字货币板块受益于广州南沙试点扩容政策:周四A股上证指数盘中突破3700点创40个月新高后回落,最终收跌0.46%至3666.44点,深成指、创业板指分别下跌0.87%和1.08%,全市场超4600只个股下跌,仅700余只上涨。量能放大至2.3万亿元年内峰值,显示多空博弈白热化。其中,保险板块(+2.64%)因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(增持金额5583万港元)逆势走强,数字货币板块(+5%)受益于广州南沙试点扩容政策全线爆发;而军工(-3.11%)、新能源(-3.12%)等高位题材因杠杆资金撤离集体退潮,长城军工单日闪崩7%。资金面呈现显著分化:主力资金净流出超900亿元,但北向资金逆势净流入28.7亿元,重点加仓半导体(寒武纪涨10%)、保险等核心资产,内外资对科技成长与金融权重的认知差异进一步拉大。外围市场方面,美国7月PPI同比涨幅从前月的2.3%飙升至3.3%,为今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,并且远超预期的2.5%,美国7月PPI环比0.9%,为2022年6月以来最大涨幅。数据公布后,交易员减少了对美联储将在9月降息的押注。美国PPI数据公布后,美股低开,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拉升,黄金回落至近两周低位。"特普会"进入倒计时阶段,特朗普预计会谈失败概率25%,美国临时豁免部分对俄制裁,但特朗普同时警告若问题无法解决,会对俄追加制裁,白宫还威胁,美方手中工具很多。国际原油盘中反弹,美油一度涨超2%。当前市场核心矛盾聚焦于政策支持与业绩验证的动态平衡。政策端,消费贷贴息1%、1880亿元设备更新资金落地等组合拳持续发力,直接撬动万亿级投资,叠加证监会明确IPO不会大规模扩容(全年规模预计与2024年相当),释放呵护市场信号。居民存款加速向权益市场迁移的趋势未改,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,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十年峰值,显示增量资金入场动能仍在。但中报密集披露期放大估值风险,全A非金融板块预告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为-8.5%,军工、AI硬件等赛道面临业绩兑现压力,杠杆资金占比升至7.2%进一步加剧波动风险。值得注意的是,科技领域呈现“双向挤压”新动能:英伟达芯片分成协议倒逼国产替代提速,寒武纪市值逼近4000亿元印证硬科技突围逻辑,而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容(如广州南沙覆盖跨境贸易)为金融科技提供新场景。
7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环比上升0.1个百分点至9.0%,M2增速加快至8.8%,M1为+5.6%,M1-M2剪刀差收窄至-3.2个百分点,显示资金活化程度改善。M1增速反弹主要源于低基数效应(2024年同期“手工补息”政策压低了企业活期存款)和地方债务置换带来的企业活期存款增加。存款结构上,居民部门新增存款同比少增7800亿元,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,这一此消彼长的结构指向股市回暖带动的存款搬家现象,资金通过证券账户转向非银存款池。当前信用扩张仍受制于需求端的疲软态势,但多方积极信号正逐步显现。从政策发力维度看,财政节奏明显前置,政府债券持续放量发行,有效对冲私人部门信用收缩的压力;货币活化层面,M1增速已连续三个月回升,反映企业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和资金周转效率改善。此外,8月上旬票据利率下探至1.2%以下,显示银行体系信贷额度充足,“宽信用”诉求依然强烈;叠加央行近日出台个人消费贷及经营主体贷贴息政策,政策工具箱持续扩容,有望进一步激活微观主体融资需求。后续需重点跟踪:一是地产政策优化对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撬动效果,二是居民信心修复与企业盈利改善能否形成共振,推动信用扩张进入“需求回升-融资增加-投资扩张”的良性循环。
周四放量调整实为突破关键阻力位的必要换挡。在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下,市场终将回归“硬科技突围+金融供给侧改革”的核心逻辑。中长期坚定看好居民财富迁移与全球流动性宽松周期带来的机遇。从驱动逻辑看,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:一是宏观政策环境持续友好,国内央行保持流动性充裕与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形成合力,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,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;二是企业盈利有望逐步改善,随着核心CPI回升与PPI环比降幅收窄,上市公司业绩底部特征日益明显;三是产业政策聚焦的科技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,在事件催化与业绩验证双重驱动下,有望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主线。
版權所有
未經元大證券(香港)事先書面授權,任何人不得為任何目的復制、發出、發表此焦點報告,元大證券(香港)保留一切權利。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