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上列表
中国11月PMI回升至50.3%连续3个月扩张,市场等待两大重磅会议定调
2024/12/02 08:28
中国11月PMI回升至50.3%连续3个月扩张,市场等待两大重磅会议定调:上周(11/25-11/29)上证指数上涨1.81%至3326.46点,创业板指上涨2.23%至2224点,深证成指上涨1.66%至10611.72点。上周五两市成交额为1.7万亿。行业上,除有色、公用事业、煤炭外其余行业均录得上涨,其中纺织服装(+7.65%)/商贸零售(+7.28%)/轻工制造(+5.35%)/社会服务(+4.51%)/传媒(+4.48%)等涨幅居前。上周五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高,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均再创盘中和收盘历史新高。道指本月累涨7.54%、标普500指数本月累涨5.73%,均创下自去年11月份以来的最佳单月表现,纳指本月涨幅为6.21%。上周美元指数回调至105.77,美元兑离岸人民币在7.2496。美国黑五在线销售数据大涨,万事达卡数据预计在线销售增速为14.6%、线下为0.7%;Facteus数据在线为11.1%、线下销售下滑5.4%,若考虑通胀因素,在线销售增速为8.5%,线下销售下滑8%。一方面本次黑五时间创新高,另外高通胀高物价之下消费者网上寻求低价、并有意在关税落地前抢购。当地时间11月29日,美国商务部公布其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、马来西亚、泰国和越南晶体光伏电池(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)反倾销税调查的初步肯定性裁定:四国反倾销税率范围在0—271.28%。但最终结果将在2025年年中公布。此外,特朗普11月30日威胁称,如果金砖国家削弱美元,他将对金砖国家征收100%的关税。关税博弈或加剧全球资产价格尤其是汇率的震荡,对市场的影响也将持续。
中国11月份 PMI为50.3%,比上月上升0.2个百分点,为连续三个月扩张。从企业规模看,大型企业PMI为50.9%,比上月下降0.6个百分点,高于临界点;中型企业PMI为50.0%,比上月上升0.6个百分点,位于临界点;小型企业PMI为49.1%,比上月上升1.6个百分点,低于临界点。从分类指数看,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,生产指数、新订单指数和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,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.4%和50.8%,比上月上升0.4和0.8个百分点,其中新订单指数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,表明制造业市场活跃度有所增强、企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、市场需求有所回升、原材料供货商交货时间有所加快。从行业看,通用设备、汽车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54.0%以上,产需较快释放;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、专用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低于临界点。整体来看,制造业需求加快修复,内需、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明显改善。
中国人民银行11月29日发布的国债买卖业务公告称,为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,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2024年11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,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2000亿元。同日,人民银行发布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业务公告。公告称,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2024年11月人民银行以固定数量、利率招标、多重价位元中标方式开展了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。此次买断式逆回购投放的流动性到期日为2月下旬,可避免春节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,因为春节前现金投放、缴税等规模都较大,历来有较大的流动性缺口。买断式逆回购于今年10月创设,期限在1年以内,可释放中期流动性,能更好匹配地方债发行-使用的期限。加总看,11月央行通过国债净买入、买断式逆回购合计投放1万亿中长期流动性,考虑到MLF缩量规模后,11月央行净投放中长期流动性5000亿元。
展望12月,中央政治局会议(主要定调全年经济形势)与中央工作经济会议(主要定调次年经济工作规划及目标)召开在即,其中对于明年财政赤字率的目标为重要关注点。 在11/30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(CMF)年度论坛(2024-2025)上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建议,2025年应以大力度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。明年如果要实现5%左右的增速,就需要适度提高赤字率,考虑到2020年赤字率按3.6%来安排,2023年实际赤字率提高到3.8%,2025年赤字率能否比比3.8%略高一些——这个问题值得研究,以明确的政策来提振信心、改善预期。支持性货币政策也要相应加大力度,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虑,具备条件时可以进一步调降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。若财政赤字率若能提升至3.8%以上有望驱动对于明年经济修复的预期,跨年行情亦有望到来。A股流动性仍然充沛,市场交投活跃,结构性板块仍然交替表现,不过关税战仍对汇率及市场有所压制。建议关注结构性机会,包括金融、科技,机器人、华为产业链、国产软硬件、AI应用等。

版權所有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未經元大證券(香港)事先書面授權,任何人不得為任何目的復制、發出、發表此焦點報告,元大證券(香港)保留一切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