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上列表
中国A股指数表现分化,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五五行动计划发布
2025/11/11 08:29
中国A股指数表现分化周期股领涨,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五五行动计划发布:周一A股呈现“权重稳、成长弱”的分化格局,资金向顺周期领域集中,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。截至收盘,上证指数报4018.6点(+0.53%),依托金融、周期权重支撑维持震荡上行;深证成指报13427.61点(+0.18%),受科技成长股拖累涨幅收窄;创业板指报3178.83点(-0.92%),创指权重股集体回调成为主要拖累。量能层面,沪深京三市成交21744.54亿元,环比放量1754.01亿元,成交额创近1个月新高,反映周初资金风险偏好边际抬升,增量资金向高景气周期板块聚集的特征明确。个股层面,3300余只个股上涨,占比超60%,但涨跌家数分化背后,是资金从前期拥挤的AI、医药板块向周期、消费板块的迁移,结构性赚钱效应突出。
板块结构上,周期板块成为周一绝对主线,行业景气度修复与政策预期形成共振。能源金属板块大涨4.04%,天华新能领涨15.32%,核心驱动逻辑在于LME铜、铝价格周初上涨1.2%-1.8%,叠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环比提升5%的需求支撑,锂、钴等资源品价格企稳回升预期强化。化学原料板块涨幅2.75%,氯碱化工涨停,受益于行业开工率回升至78%(环比+3个百分点),叠加原油价格上涨带动化工品价差修复,行业盈利拐点隐现。资金流向数据显示,酿酒行业(净流入58.2亿元)、文化传媒(净流入34.6亿元)为资金净流入前两大板块,前者受益于消费场景修复与提价预期,后者则受影视档期催化与政策支持。反观领跌板块,AI应用(-2.13%)、仿制药(-1.87%)均呈现资金净流出态势,主要因前期涨幅较大后估值回归,叠加部分标的三季报业绩不及预期,获利盘兑现压力释放。外围市场方面,美国参议院推进临时拨款法案被市场解读为僵局打破的信号,此外政府重新开门或将释放被冻结的TGA账户,流动性的释放预期推动风险资产普遍反弹。以AI概念股为首的科技板块强势回归,英伟达等龙头股大涨、带动纳指表现突出,恐慌指数VIX大幅回落。
重大事件层面,宏观端,中国财政部披露上半年隐性债务置换完成1.2万亿元,覆盖23个省份重点城投平台,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核查机制,17起违规新增债务案例被通报,这一“置换+问责”组合拳,既通过延长债务久期、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地方偿债压力,又从源头遏制增量风险,直接改善资本市场对地方政府信用的预期,为基建、地产链等相关板块提供估值支撑。外汇储备数据同样关键,10月末外储规模33433亿美元(环比+217亿美元),连续三月超3.3万亿美元,创近十年新高,背后是1-10月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升至65.8%的结构优化,以及美元指数回落至103区间带来的非美元资产估值修复,稳定的外储规模为人民币汇率(11月以来在6.72-6.75区间波动)提供锚定,降低跨境资金波动对A股的扰动。此外,10月核心CPI同比回升至0.8%,服务消费与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步回暖,印证国内需求复苏的持续性,为企业盈利改善提供基本面支撑。
行业端,政策密集落地重塑产业格局,中长期投资逻辑清晰。证监会修订《证券结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》,将投资范围扩展至关键期限国债、政策性金融债(比例上限30%),并简化极端场景下资金拨付流程,这一调整既提升风险基金增值效率,又强化资本市场风险防控能力,有利于吸引保险、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入市,优化市场资金结构。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禁止“单一城投项目融资”,要求城投类信托集中度不超净资产20%,并设3年过渡期,短期虽对高度依赖非标融资的弱资质城投平台形成流动性压力,但长期将推动城投行业“去杠杆、优结构”,引导资金从非标流向标准化债券与股票市场,改善资本市场信用环境。此外,中国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行动计划(2025-2030年)征求意见稿提出2027年渗透率45%的目标,聚焦固态电池、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,直接拉动能源金属、动力电池板块上涨;而医保谈判结果显示128个新增药品入围,创新药入围率63%但高价药降价超40%,导致医药板块内部分化,创新药企业凭借研发实力突围,传统仿制药企业则面临盈利压力,行业分化加剧。
市场展望方面,A股“基本面+政策面+流动性”三重支撑未改,短期震荡不改中长期向上趋势。从核心逻辑看,海外流动性收紧风险边际缓解,国内经济复苏动能持续(核心CPI回升、工业开工率改善),政策层面财政稳债务、货币稳流动性的组合持续发力,市场环境整体友好。当前市场已从三季度的“科技单边行情”转向四季度的“均衡配置”阶段,盈利修复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核心驱动。配置策略上,建议聚焦三大主线:一是顺周期板块,能源金属、化学原料等受益于物价回升与行业景气修复,业绩弹性明确;二是消费板块,酿酒、食品饮料等具备估值优势与消费场景修复支撑,业绩稳健性突出;三是科技细分领域,固态电池、车规级芯片等符合产业政策导向,待拥挤度消化后估值修复空间可期。

版權所有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未經元大證券(香港)事先書面授權,任何人不得為任何目的復制、發出、發表此焦點報告,元大證券(香港)保留一切權利。